2019年2月23日起柯文哲市長出訪以色列,以今時柯市長政壇權重與總統大選氛圍論,這場外交秀和接下來一系列通馬桶的出訪顯有多重意涵,容此試作解論。跨洋征途,試溫總統路首先,柯市長出訪當然不能單就以色列為塊,包含通馬桶隨即於後的柯文哲訪美,這是一個套裝的競選總統外交行程。到美國不論是接觸政府、國會或智庫,都係傳統台灣政治人物大通馬桶前的「面試」,無法避免另也是發光機會;至於美國行前置以色列則就有著他可能的複雜原由和投射心理。為什麼是通水管以色列呢?柯市府對外一個公開且優美的說法是,以色列就像希臘時期夾縫於兩大強國間的「米洛斯」(Melian),面通水管臨威脅侵犯、亡國乃至復國。這個顯然幕僚準備的歷史背景,想要投射的無非是台灣處境有些雷同於飽受恐嚇的以色列,然後通馬桶要主張台灣應該像以色列「拿出實力」,從而操作「米洛斯對話」。而這個領導台灣對抗的領袖隱約就投射柯文哲、意圖博取通馬桶選票。這是柯文哲在國際關係見解上一貫的「現實主義」,只是柯式現實主義是淺薄、直白式的那種罷了。假若這個通水管命題為真,則至少會有下述幾端討論。台灣什麼角度、多大程度上類同以色列?又柯文哲是那個帶領台灣人民過紅海的新摩西通水管?先說以色列,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3個小時戰爭就開打,緊接著數十年間蘇伊士戰爭、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通馬桶等多次征戰,英勇驃悍的以色列國防(Tsahal)不斷的戰勝圍攻的阿拉伯各國軍隊,越打佔領區越多,引起國際調停和通馬桶不間歇的恐怖攻擊。回望以喻,就像是聖經裡大衛對抗歌利亞的故事,延伸點看則確有台灣生活於虎視眈眈巨人旁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