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從九合一大選公投結果來看,台灣支持「以核養綠」民眾無論是人數或地區都居多數,這可不是選人的空白授權,而是選民對政策的明確表態,如果蔡通馬桶政府的決策過程是理性的,照理說至少要微調,但蔡政府敗選後卻加速廢核決策,甚至不惜以執政黨身分上街頭表態,擺明和公投民意對幹,民進黨的信心何來?通馬桶事實上,解嚴以來民進黨的進程就就是一段與多數民意唱反調的辯證過程,從1991年通過台獨黨綱、國大選舉大敗到1999年為了總統大選通過溫和的台灣通馬桶前途決議文,再到2006年陳水扁面臨政治危機、國統會「終止運作」,這是一條?迴曲折的道路,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激情總是戰勝理性,以拉攏中間選民為通水管訴求上台的蔡英文,最後還是不免走上政黨對立、兩岸對立的路線。為什麼?這是可悲的政治邏輯,答案講白了很簡單,選民的多數卻未必是民進黨的多通水管數,民進黨的基本盤也許只佔全部選民的3成,但他們不只自己投票、還會 去熱情拉票,而多數的中間選民可能連投票都懶,難怪民進黨抱著基本盤不放,沒有通馬桶中間選民支持可能不好選,但沒有基本盤,則是永遠失去政治入場券。這個基本盤理論可以解釋多數民進黨及蔡政府上台以來的思維,為何寧願台大校長爭議延燒通水管?為何將九二共識視為禁忌?為何民進黨即使執政行徑仍如反對黨?韓國瑜現象:被壓抑的經濟理性反撲如果以簡單分類的方式來形容解嚴後藍綠的通馬桶政黨競爭,可以說是民進黨的主權獨立激情政治對上國民黨的經濟理性,當然這不該是二元對立的,成熟的政黨或國家領導人應該要調合這兩大面向,但是台灣政通馬桶治民粹化、政客只會賣簡單而討好的答案,結果是激情政治成為主旋律,經濟理性成為被壓抑的潛流;但經濟理性畢竟是人民的本能,不可能永遠壓抑,一旦壓不通水管住就成為逆流,自然會以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反撲,「我想賺大錢有什麼不對」!韓國瑜之所以成為一種現象,就是他敢於表達出過去20年來被壓抑的通馬桶經濟理性,表現方式也許粗俗,但很難稱為非理性,就如孟德斯鳩的名言:「幸好人們的處境是,雖然因為激情而生惡念,不以惡言相向卻是有利可圖的。」 |